青山隐忠骨,山河念英雄。在半个多世纪前,6万多名年轻军人匆匆收好行装,隐姓埋名先后奔赴重庆市涪陵区的武陵山中,乌江岸边进行绝密工程。几十年间,他们凭借着简陋的工具,开挖地下核工厂,为生产原子弹服务,最终凿出“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这,就是“816”。为建设816工程,平均年龄21岁的76名工程兵忠魂长眠于此。他们永远成为了战友记忆中的“小伙子”。
“816”,是一个历史名词,也是一种民族精神,一段共和国记忆,更是几代人的青春。如今,816工程对游客开放,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当年新中国“三线建设”和“两弹一星”工程的激情、悲壮和震撼。
今天,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之际,让我们一同走进816工程,让英雄的故事代代相传。
历史资料:修建816工程的工程兵
从外观看,816掩藏在山林之间,平平无奇,很难想象它是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
上世纪60年代,为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核威慑和核讹诈,为保障国家安全和中华民族的和平生存,党中央做出在国家西南、中南、西北纵深腹地建立战略大后方的“三线建设”重大决策,816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工程之一。
山高林密、山体完整,满足三线建设选址“靠山、分散、隐蔽、进洞”及核燃料厂需稳定水源要求的涪陵区白涛镇,成了816工程所在地。
因为工程绝密,来这里的新兵都是特征兵,政审要求极严。
起初,新兵们怀着对军旅生活的渴望和走四方的豪情,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但火车在石家庄稍作休息后,便调头一路南下,到了这个山沟里。
他们与816工程的故事,从这里开始。从此,白涛镇的地名也从中国地图上被抹去,对外采用816代号和四川省涪陵县55信箱。
新兵们入伍的第一堂课就是保密教育,“不该看的不看,不该问的不问”。转业退伍时,他们的档案里都有一张“知密卡片”,要求对其终身保密。
6万多名士兵并不知道来这里是做什么,但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没有怨言,没有怀疑,把年轻的生命奉献在了这里。
816工程由中央军委直属54师8342部队承担洞体的开挖任务,工程内部结构复杂,大部分工序靠人工完成,每个进洞的军人只有简陋的安全帽、工兵铲和工兵镐。在没有大型设备的条件下,工程的施工难度大、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
但数万名英雄,用双手造出了奇迹。
当时负责洞体开挖的老兵李宗乾回忆,他们住的营房冬天进风、雨天进水、夏天像蒸笼。渴了,他们就喝山体里的渗水;困了,就靠石而眠。
“我们当时真是‘五块石头夹一块肉’!五块石头是我们上、下、左、右、前5个作业面全是岩石,一块肉是指自已的身体。”李宗乾曾说。而这样一干,就是好几年。
“为了早日建成816工程,我们丝毫不怕苦,夜以继日地在不见天日的地下隧洞内苦干。当隆隆炮声响过,遂洞的烟尘还没散去,汗水还末擦干,伤口还在流血,我们就又一头钻进了灰蒙蒙的坑道。石头划破手、砸破脚,手一次又一次地磨起血泡,我们也没有退却。”一位125团警通连的刘姓老兵回忆。
于是,数万余名优秀华夏儿女在1966年至1984年间,怀着创业报国的理想云集乌江之畔安营扎寨,在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大山中,搭席为棚、铺地为床,爬山路、喝沟水、点油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历史资料:816工程施工现场图
他们挖出的石渣,若筑成一米见方的石墙,可长达1500公里,相当于今日从重庆到北京的距离。
他们用铁锹、风镐、炸药等简单工具,铸造了国之重器,书写了军工建设史上的传奇。
816工程解密后几年,百余名当年参建816工程的老兵故地重逢,他们感慨,没想到816会解密,没想到能见着这么多战友,没想到还能看看那些牺牲战友的坟墓……在他们心里,816始终是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
士兵们为祖国的安全付出了宝贵的年华,也为当代游客留下了宝贵的军事文物与建设智慧。
如今走进816,游客可看到高达79.6米、总面积1.3万平方米的816最大洞室,该洞体工程设计和建设于1978年获国家科学大会奖集体奖。
据检测发现,这里能抵御100万吨足量氢弹当空爆炸的冲击、1000磅炸弹直接命中攻击,以及抵抗8级以上地震。
洞体内,“和平之盾”场景复原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的模拟现场;按照1:1比例仿制了我国第一颗空投原子弹A2923;在101核反应堆主体部分-8楼反应堆大厅,游客还可看到学名叫做“石墨水冷热中子反应堆”的我国第二套核反应堆……

这里还有一台巨大的行车,专门用来吊装工艺管,每根工艺管长达21米。在当时那个技术水平有限、设备设施不完善的年代,工程建设者如何把重达上百吨的行车安装上去,至今依然是一个谜。
这里的103堆工排风中心,在通风换气的同时,还能将核发电厂房所产生的水蒸汽经排风烟囱排出后与重庆多雾的天气相结合,让816工程笼罩在迷雾之中而不会被敌机发现。
“这个场所如今已对外国游客开放,”816工程的管理人员说,“该工程从未投入使用亦未存储过任何核材料,因此不必担心辐射。一次参观行程大约需1.5小时,游客务必跟随导游,否则很可能会在宛若迷宫般的巨大洞体内迷路。”
目前,816工程成为了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市市级干部培训基地,并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2019年8月,816工程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未来,相关部门将多措并举,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以“爱国、忠诚、担当、奉献、创新”为核心的816精神。
熠熠生辉的军旗,凝聚着昨天的功勋与荣誉,也召唤着未来的责任与使命。816工程已经成为历史,但其蕴含的奋斗精神,正期待着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