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上午,重庆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坚持稳中求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专题记者会,市人大代表、西南大学校长张卫国现场发出“西大声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贡献“高校力量”。
△张卫国
培养人才提供智力支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作为重庆的高校该往哪走,具体怎么做。”在张卫国看来,要重点抓好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立德树人与引智聚才并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提供智力支撑。
张卫国表示,作为重庆的高校应当着力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构建起与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相匹配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展现新作为,推动以师育才、以才育才形成新局面。
在引才聚才方面,西南大学提出了“重大平台聚集人才、重大项目发现人才、重大任务培育人才、重大成果激励人才”的工作思路,加大了引育力度,在学校实施“四大计划”,即重点人才引进计划、后备人才补充计划、著名学者聘用计划和讲座教授延揽计划,打造一支由杰出人才、领军拔尖人才、骨干创新人才构成的“雁阵格局”。近五年来,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现在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由55%提高到75%,教师队伍中国家级人才由44人增加到109人。
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
二是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关键突破与改革驱动并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提供新动能。
“高校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承载着科学研究的重要职能。”张卫国说,“十四五”以来,西南大学在科学研究方面先后部署了“大生物大农业、大生命大健康、大信息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四大领域,实施“种质资源创制、未来农业引领、生命健康守护、信息材料创新”等一系列计划,同时加快重点科技平台培育建设和重大科技成果孵化产出。
下一步,将抓住重庆确定的智能科技、生命健康、绿色低碳等战略主攻方向,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推进有组织科研,深化科研评价改革,聚焦“培育大团队、构筑大平台、孵化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四大任务,争取在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取得更大突破。
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助力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并重,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中争创新地位。
张卫国认为,作为高校,要聚焦产业亟需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主动谋划制定新的策略、新的计划。一直以来,西南大学加强与企业、与政府的合作,突出创新过程高效组织和创新成果系统集成,组建更多的创新联合体,通过创新要素、资源汇集促进创新效能提高。
下一步,将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自身置于创新体系更加重要的位置,把创新链与产业链价值链衔接起来,实现教育体系和产业体系在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上共享共建,提升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的水平。同时,开展一系列前瞻性、针对性和储备性研究,促进政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让西南大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作出更大的贡献。
上游新闻记者 黎静 郭发祥 摄影 邹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