黝黑的皮肤上密布着褶皱,一口还算标准的普通话,整个人看起来精瘦又干练。他就是綦江石壕镇石泉村上的一位普通农户——黄德明,不仅如此,他还是参与过越南战争的退伍军人。
黄德明。摄/陈家琦
16岁时,黄德明还在高中上学,主要学习为国防建设服务的特种技术,正巧那年部队来到学校征兵,黄德明凭借优异成绩淘汰同级其他的几十个同学,成为被选用的八人中的一员。新兵训练的三个月格外辛苦,黄德明回忆说:“我们每天经历高强度练习,身上反复受伤结疤又受伤。”,但他挺住了。1978年年底,黄德明所在的部队被派遣参与越战,在他看来,作为后备军的日子是最难熬的,因为他知道自己走上战场会面临什么,但他也明白自己不能当逃兵,“很多跟我同龄的人牺牲在战场上,还有一些被炸断手脚,成为了残疾人。”
21岁,参军五年的黄德明退伍了,那时的政策已经改变,退伍复员的军人国家不会再统一安排工作,他便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綦江,在家种地、外出打工,勉勉强强支撑起了这个家,养大了三个孩子。綦江石壕镇煤矿的发展让大片耕地消失,这几年黄德明就靠一块不大的玉米地过日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黄德明和老伴的身体都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毛病,下田干活也有些吃力,在当兵时就锻炼出的顽强意志让他坚持了下去,可他依旧在烦恼着玉米销售的出路,“政府这几年引进了一些农业大户,他们会从各个农户手中收玉米,集中拖到大型集市上去卖,可是像我们这种家里只有几分地的一般不会有人来收。”黄德明无奈的说着。
石壕镇上像黄德明这样的退伍老兵大约有几百人,而此地又是红军长征在重庆唯一的过境地,以红色旅游文化闻名,黄德明告诉记者,政府近几年一直在大力开发旅游资源,规划在石壕打造一个红军长征公园,而他作为他们生产队的队长,也曾与政府沟通,“其实我们当地的百姓都很支持,政府要征地去建设旅游产业我们也是愿意的,都希望石壕能发展得更好。”黄德明还表示,能吸引更多人来石壕感受红军的长征精神,他作为一个老兵倍感欣慰。
黄德明与记者交流。摄/陈家琦
黄德明和自己的老伴、大女儿住在一起,家里的生活谈不上富足,老人说只能算勉强过日子,但一家人并未抱怨,记者离开前,黄德明还在说:“你们多替石壕宣传宣传,辛苦你们了。”(文/李天妍)
黄德明与记者合影。摄/陈家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