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办,博众城市发展管理研究院承办的 “2023年重庆文化旅游产业大讲坛”第五期专家讲座活动于11月28日下午在市文化旅游委408会议室成功举办,活动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乡创专委会专家委员,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乡村艺术建设专委会常务委员丛志强教授作为主讲嘉宾,本期演讲主题为“融合设计振兴乡村——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项目关键路径探索与标杆案例解析”。
推动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产业如何赋能乡村振兴项目,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是本期专家讲座探讨的主题。“葛家村、下枫槎村、洋山村、俞塘村……我们根据各个村的特点,作了不同类型的探索,在国庆7天,4个村,游客超18万人次,营收260多万元”活动伊始,丛志强教授向大家展示了见证用艺术振兴乡村的多组案例,分享了自己开展艺术振兴乡村的初心和缘起、实践探索过程中的失落和困惑、最终取得突破并加以推广的全程。会上,丛志强教授通过多个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标杆案例解析,充分诠释了融合设计对振兴乡村的意义。
艺术赋能村民,村民振兴乡村。会上,丛志强教授就如何让村民回归主力军?如何让村子建起来、火起来、强起来?兴村共富亟需解决的两大问题做了详细的分享。他指出“艺术振兴乡村”模式根本是要赋能村民,村民能,一切皆有可能。融合设计,以村民的全面发展和主体回归为核心,以多元力量引导村民运用自身技能、闲置空间、本地材料、本村文化,全程深度参与设计、实施与运管,提升其创造创业能力,让乡亲们发挥各自专长,就地取材,自己动手“描绘”家园,实现物质精神共同富裕。
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广大乡村蕴藏着充满特色风情的文化资源,丛志强教授从乡村“大文化”、家庭“小文化”、村民“小故事”分享了如何做好文化深耕和整村运营。就乡村“大文化”而言,乡村有着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以及自然风光、田园景观等;从家庭“小文化”层面来说,乡村家庭中也蕴含着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模范家庭。同时,因地制宜立足乡村实际,结合村庄业态的整体布局、引进实施村民业态的持续赚钱、村庄营商环境等把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要素、农村农民发展需求等结合起来,汲取城市文明及其他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推动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释放乡村文化的内在魅力,讲好村民“小故事”也至关重要。
培育乡村文化人才,发展乡村文化产业。随后,丛志强教授现场还分享了以挖宝、育人、造物、创业、运营为主的艺术振兴乡村五步曲。在挖宝方面,通过人、居、业、文、山、水、田、林等建共富档案;在育人方面,通过陪伴实干学习、驻村综合培训、主题创作行动、村民教授村民、复合小组创作、校地云上课堂、多类专家讲座留共富人才;在造物方面,通过 利用共创设计建设宜居环境、打造产业空间、塑造文化空间、构建情感空间,并研发高颜值、好功能、能赚钱的乡土时尚产品,以及“远看满足好奇、近触满足互动”的公共装置,以多类型造物带领村民打共富基础;在创业方面,通过设计激发与村民共创可卖产品、共创经营空间、共创家庭品牌、激发公共空间的同时,通过企业领创和国企打样增强村民创业性收入、就业性收入、资产性收入等收入布共富格局;在运营方面,以村企合作运营公司为主体,以村集体增收、老百姓致富为目标,以超级运营团队、有效运营方案、强大运营平台为抓手等方面启共富引擎。
讲座最后,丛志强教授紧紧围绕什么是文化大院?为什么要做文化大院?怎么做文化大院做了详细的分享和解析。会议结束时,丛志强教授现场呼吁,希望更多的人关注乡村,通过帮助乡村,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引领乡村风尚向上向美向善,使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更加强劲。
据悉,活动当天各区县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部分文化旅游企业负责人共计约100人参加了现场学习。本次讲座同时通过“重庆市文化旅游委”视频号和网易新闻直播等新手段、新平台,实现线上同步交流学习。仅网易新闻与网易易城直播间超113万人次同步参与学习,实现互动交流,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