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蜡染 | 古老的文化传承
苗族蜡染的技艺代代相传,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蜡染,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多彩的图案,深受苗族人民的喜爱。
在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蜡染匠人们用灵巧的双手,制作出一幅幅精美的蜡染手工艺品,让其绽放出别样的艺术光芒。这种古老而神秘的技艺,如今已成为苗族文化的一张璀璨名片。
蜡染起源
苗族蜡染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苗族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术,据相关文献记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这种蜡染布曾被称为“阑干斑布”。
2006年5月20日,苗族蜡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蜡染是另外一种苗族人诉说生命起源的艺术形式,内容多以图腾、历史、神话为创作灵感,通过画稿、点蜡、染色、去蜡一系列的流程,我们便看到了独一无二的古老民间艺术。
制作流程
(一)画蜡前的处理
古法是将自产的布用草灰漂白洗净,然后用煮熟的芋捏成糊状涂抹于布的反面,待晒干后用牛角磨平、磨光,石板即是天然的磨熨台。现在是将白布用纯碱煮10分钟左右,然后清洗晾干,熨平待用。
(二)画稿
将处理好的白布平铺在平整的桌面,技艺娴熟的苗族妇女只用指甲在布上勾画出大轮廓,便可得心应手地制造出各种美丽的图案。
(三)点蜡
把蜂蜡放在陶瓷碗或者金属罐里,用火盆里的木炭或电热棒使蜡融化并加热到70度左右,便可以用蜡刀蘸蜡作画即点蜡。
(四)染色
浸染的方法,是把画好的蜡布放在蓝靛染缸里,一般每一件需要浸泡五到六天,面料每次从染缸里面取出时由绿慢慢变为蓝色即为氧化完成。第一次浸泡后取出晾干,便得浅蓝色,再放入浸泡数次,使得深蓝色。
(五)去蜡
染好的蜡片经过冲洗浮色,然后用清水煮沸,煮去蜡质,经过漂洗后,布上就会显出蓝白分明的花纹来,晾干后便可正常使用。
除上述步骤外,蜡染还有制作蓝靛和发染缸等工序,各道工序前后连接,构成一套完整、成熟的技艺和操作规程。
蜡染花纹
当蜡布放进染缸浸染时,有些“蜡封”因折叠而损裂,于是便产生天然的裂纹,一般称为“冰纹”。有时也根据需要做出“冰纹”,这种“冰纹”往往会使蜡染图案更加层次丰富,具有自然别致的风格。
蜡染的“冰裂”纹,类似瓷釉之“开片”具有艺术效果。裂之大小走向,可由人掌握,可以恰到好处地表现描绘对象,特点鲜明。
要染多色彩层次的花纹,可采用分色封蜡的手段,表现力更丰富。现在蜡染多用于制作工艺服装、壁挂、台布等。
苗族蜡染,是苗族妇女创造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民族传统纺织工艺品。每一个图案、每一根线条都蕴藏着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若有机会来到蚩尤九黎城绣花楼,一定不能错过这个体验苗族蜡染文化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