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浙赣省红军操场旧址。1934年11月,方志敏在这里召开誓师大会,最后一次与乡亲们告别,挥师北上抗日。
葛源革命烈士纪念馆里的王奇岳烈士(图中左一)介绍。
王奇岳烈士长眠的磨盘山。
(上接《綦江日报》5月17日4版)
(三)转战磨盘壮烈牺牲
作为中央革命根据地东北角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在第五次反“围剿”极度严峻时刻,为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1934年11月24日,方志敏带领着由闽浙赣主力红军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离开了闽浙赣苏区。
当北上抗日先遣队奉命出征时,闽浙赣苏区党政军机关也同时转移。1934年11月24日,在关英、余金德、唐在刚等率领下王奇岳与省直机关、部队撤离红色省会葛源镇,向横峰、弋阳、德兴三县边界的磨盘山区转移。28日,国民党军第二十一师占领了葛源。
1935年1月29日,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怀玉山血战,部队大部受损,方志敏不幸被捕,8月在南昌英勇就义。此时,赣东北苏区已处于敌军四面包围之中,闽浙赣省委、军区与皖赣、皖南苏区联系已完全中断,加之省委原书记曾洪易仍在党内外散布悲观失败论调,制造思想混乱,致使形势愈发严峻。
正当闽浙赣省委处于内外交困之际,中央分局转达了中共中央关于立即转变组织形式和斗争方式的紧急指示。为贯彻中央指示,1935年2月中旬,闽浙赣省委在横峰县的槎源坞召开了省委扩大会。会议由代理书记关英主持,作为省委秘书长的王奇岳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首先遵照中央分局和中央军区的指示,撤销了曾洪易的领导职务(曾洪易被撤销职务后不久投敌叛变),由关英任省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见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11月出版的《闽浙皖赣苏区史》)
槎源坞会议的中心任务是根据党中央关于缩小机关,分散部队,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精神,具体部署赣东北地区的游击战争。会议研究决定:将赣东北地区划分为信河、乐河、(开)化(源)德(兴)3个游击区。将机关直属队精简下来的人员编成3支战斗队,由省委、省苏维埃、军区领导成员率领,分赴各游击区坚持武装斗争。缩编作战部队建制,部队分散活动。各县独立团(营)编为精干的营(连)或游击队,在各县区域内坚持斗争。军区独立团和红三十师3个团,以团为单位分散于3个游击区之间开展游击战争。槎源坞会议落实了党中央的紧急指示,使赣东北苏区实现了由苏区方式到游击区方式、由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战略转变。
槎源坞会议之后,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已不存在。军区司令员唐在刚在横峰县东汪村主持召开省直机关干部大会,传达了槎源坞会议精神,精简了省党政军机构。这次会后,闽浙赣省委机关只保留了组织部和宣传部。被精简的干部在德兴广财山经7天短训,被编成3个游击战争突击大队,由关英和团省委书记邵长河、省政治保卫局长滕国荣各带一队,分赴信河、乐河、化婺德战区。4月,省委在德兴大田召开会议,正式成立信河、乐河、化婺德三个特委,余汉朝、程伯谦、邵长河分别任书记。会后,省委直属机关140人组成的赣东北游击队和关英率领的省直保卫队先后赴化婺德游击区,加强对各地游击战争的领导。赣东北各战区的游击战争广泛开展起来。这个时期的王奇岳投笔从戎,拿起了武器,成为了一名冲锋在前的战士,战斗在保卫苏区的前列。
王奇岳所在的红军游击队以德兴为中心,在德兴、婺源、东平、浮梁一带,开展游击战斗,不断打击敌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他们机智勇敢地深入敌后,埋地雷、炸碉堡,神出鬼没地歼灭敌人,一次在三县岭地区的战斗就消灭了进犯的敌人九十多名,缴枪七十多支,打得敌人胆颤心惊。
赣东北地区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震惊了国民党反动派,他们增加了数倍的兵力,对赣东北进行残酷的“清剿”,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对游击区进行梳子梳,篦子篦,杀害了无数苏区干部、红军游击队战士和无辜群众。中共闽浙皖赣省委领导的赣东北游击区,在1935年4、5月间,红军游击队和干部、群众遭受很大损失,省委的一些负责人在与敌人战斗中相继牺牲。王奇岳也在5月的一次磨盘山浴血奋战中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为光辉的共产主义理想,为保卫闽浙皖赣苏区,洒下了殷红的热血,英勇献身。
“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王奇岳的一身虽然短暂,只有34岁,但他却将这精彩的一页留在了新中国建立的丰碑上,壮士已逝,英名永存。
供稿单位:綦江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