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池镇党员志愿者帮助群众搬运行李
7月12日7时,江池镇横梁村突降暴雨,网格员向绍明巡查地灾安全时,发现横梁村映月湖山庄后边坡裂缝10cm,较7月11日裂度增加5cm。向绍明立即通过“141”基层智治平台上报事件。丰都县规资局地质专家队赶赴现场,确定边坡灌通性拉张裂缝,长65m、宽120m、高20m,体积7.8万m³,严重威胁38户90人生命财产安全,江池镇政府立即启动地灾三级响应预案。
江池镇党员志愿者帮助群众搬运行李
此次地灾滑坡体量较大、破坏性极强、时间不确定,转移安置对象多是县外常住游客,“一老一小”行动不便,紧急转移难度大,集中安置风险大,劝离疏散压力大(90名游客中:60岁以上19人、70岁以上22人、80岁以上27人、10岁以下5人,孕妇1人;严重慢性疾病20余人、癌症患者2人)。江池镇迅速把党员发动起来,把游客组织起来,运用“一院两会三事分流”,仅用19个小时顺利完成38户90人疏散劝离和妥善安置,取得了“无人员伤亡,无负面舆论”的良好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突出一个核心——党建统领
坚持党组织靠前一步,在防汛救灾中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体系,在体系建设、力量组织、社会动员等方面发挥牵头抓总、协调推动作用。
把防灾体系建立起来。此次地灾险情中,网格员日常巡查、及时报告,镇、村两级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响应,抓好受威胁群众转移,采取临时措施消除隐患。
把应急力量动员起来。组织机关职工、村社干部、网格员、游客等135名志愿者,第一时间奔赴一线,分综合协调、游客服务、后勤保障、安全维稳、应急值守等小组开展工作。
把党员干部组织起来。及时发动避险游客中的党员5人(其中1名光荣在党50年)和退休干部8人,协同开展政策宣传、转移安置、生活互助、疏散动员等,通过“自己人”帮助“自己人”,确保游客情绪稳定。
江池镇党员志愿者帮助群众搬运行李
抓住一个关键——院落自治
增强院落的“主体”意识,培育游客的“主人”意识,组织游客融入院落治理体系,遵循“一事一议”原则,积极参与议事协商、事项决策和工作推动。
院落自治让安全转移有序。映月湖院落长李天祥对游客情况熟悉,险情发生后,他主动站出来,奔走在院落和楼栋之间,有序组织游客转移,对受威胁楼栋游客开展疏散,对危险区域实施封控,做到“一个不漏、一个不错”。
院落自治让游客安置有靠。为解决转移游客吃住问题,院落长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调运生活物资,做好三餐供应,协助政府采购生活必需品,保障转移游客的基本生活。
院落自治让疏散方案有效。为加快推进游客疏散劝离,消除不稳定风险,村委会组织召开议事会,集中商议转移游客后续安置事宜,采取游客自行返家、爱心车队送返、留住横梁异地避暑等措施,19个小时完成全部游客疏散安置。
江池镇党员志愿者帮助群众搬运行李
用好一个妙招——家庭互助
着眼于家庭这个“最小细胞”,充分发挥家庭兜底功能,发动游客立足小家、融入大家,互帮互助,共渡难关。
吃住互助。避暑游客中老年人居多,部分还身患重病,因集中安置提供的饭菜不能满足个性化需求,游客便“搭伙”组建临时厨房,根据口味组队做饭,帮助2名患癌症游客煎煮中药。
搬家互助。游客多为常住避暑,行李生活用品多,大家自发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6个“行李搬运”互助队,在镇村干部和志愿者的协助下,第一时间完成行李搬运。
交通互助。为迅速完成转移人员疏散,15名自驾游客用私车组成“爱心车队”,免费将游客送往石柱火车站,目的地相近的游客也相互帮助“搭车”返程。
江池镇党员志愿者搭建应急帐篷
找准一条路径——三事分流
全量归集地灾避险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科学合理划分大事、小事、私事,厘清事务责任边界,将权责明晰到人,推动形成分责分类办理的工作格局。
大事村委盯紧办。针对地灾避险治理、对外交通恢复等“大事”,村委会第一时间研究梳理,上报镇、县两级。由县级领导坐镇指挥,协调交通、规划自然资源等部门密切联动,邀请地灾专家开展科学论证,研究制定地质滑坡工程治理方案,落实现场监测防护措施,全面启动滑坡治理工程。村委会按照县镇工作要求,盯进度、盯质量、盯落实。
小事院落协商办。针对安置过渡期间吃住、物品搬离、车辆接送等问题,由横梁村指导,院落长负责,召集游客协商,通过院落自治、家庭互助、志愿服务等方式有效解决。
私事群众自己办。针对安置过渡后去向、物品保管、生活保障等问题,由群众自己确定、自行负责,镇级志愿服务队全力配合,地灾避险处置获群众点赞。
江池镇党员志愿者搭建应急帐篷
江池镇党员志愿者搭建应急帐篷
江池镇党员志愿者帮助群众转移临时住所
江池党委政府召集群众召开座谈会
江池党委政府召集群众召开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