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切实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落地实施,助力重庆建设文化强市和国际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8月2日,由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办,博众城市发展管理研究院承办的“2024年重庆文化旅游产业云课堂”开班仪式暨第一期专题培训在重庆国际文旅之窗顺利举办。
(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朱茂)
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朱茂,博众城市发展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阎占斌出席本次云课堂活动现场并讲话,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魏鹏举教授进行专题分享培训。培训当天,各区县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部分文化旅游企业负责人共计约150余人参加了现场学习,其余区县文化旅游委、文化旅游企事业等文旅产业从业人员、广大网友通过网易新闻云课堂参训,总参训人次已超113万人次。
(“2024年重庆文化旅游产业云课堂”开班仪式暨第一期专题培训现场)
二十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指出,在文化旅游领域应秉持“供给创造需求”的总体思路,高度重视供给端的创新与优化。那么,如何在现有文化机制下,有效发挥其潜能,并推动其持续优化升级?如何积极引入并充分利用新质生产力,实现文化旅游服务与产品的有效供给?魏鹏举教授基于其深刻洞察,以“深化文化科技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本次培训课题,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与探讨,并提出具有专业性和前瞻性的建议。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教授授课中)
文化与科技融合创造价值效应
魏鹏举教授以“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价值效应”为切入点,阐述了其极具前瞻性和建设性的深刻见解。他强调,文化创意的蓬勃发展,能够显著增强人类社会边际收益的提升能力;而科技创新的持续推动,则有助于有效优化经济发展的边际成本结构。尤为重要的是,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将孕育出全新的生产力形态,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内在动力。
当今文旅产业应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传统文化业态,提升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同时,要积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形成更多文化产业增长点,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例如,数字化图书馆、虚拟文化展览等都是成功的实践案例。
新质生产力促文化高质量发展
随着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大家正见证着文化新业态的蓬勃发展,这些新业态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涌现。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为文化产业带来了创新的活力,而且还在不断地加强文化与经济之间的融合,从而推动了文化经济融合的增长效应。新技术的进步也在不断地优化、改进文化经济融合的形式和效应,使得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加多元化。
文化科技融合涵育新质生产力
文化、科技的不断融合发展对于新质生产力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这一趋势为新质生产力开辟了广袤的创新天地与丰富的应用场景,为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魏鹏举教授强调,创新文化环境和高素质人才是推动生产力持续升级的关键因素,同时,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应坚守人文价值的“守正”之道,确保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2024年重庆文化旅游产业云课堂”开班仪式暨第一期专题培训现场)
据悉,“2024年重庆文化旅游产业云课堂”拟定推出5期,每月侧重一个重大专题,在培训主题上坚持重庆实际和重点领域相结合,聚焦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区域联动发展、进一步释放文化旅游消费潜力、利用金融工具促进文旅企业发展典型案例解析等内容,旨在进一步加强重庆文化旅游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搭建文化产业人才终身学习平台,提升重庆文化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