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三峡学院收到来自共青团巫山县委的感谢信,感谢学校研究处研究生会“志富‘稻’路,禾‘梨’同行”乡村振兴促进团暑假期间到该县庙宇镇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乡村科技文化宣传与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7月下旬,重庆三峡学院研究生处研究生会志富‘稻’路 禾‘梨’同行乡村振兴促进团前往巫山县庙宇镇,14名跨专业的研究生在杨乔文老师和学生团队负责人马源源的带领下,以当地乡土文化传承、科技助力特色产业为核心,围绕“文化兴农”、“科技助农”、“实践帮农”三大项目开展“稻香四溢梨韵浓,青春实践振乡村”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促进团出发前合影)
达到庙宇镇的当日,志富‘稻’路 禾‘梨’同行乡村振兴促进团与庙宇镇开展座谈会,庙宇镇组织委员李刚、长梁村支书许生、重庆三峡学院研究生处研究生管理办公室主任杨乔文老师及促进团全体成员参加,会议由庙宇镇组织委员李刚主持。会议上,庙宇镇组织委员李刚围绕庙宇镇的历史文化、特色产业展开详细介绍并对志富‘稻’路 禾‘梨’同行乡村振兴促进团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杨乔文老师表示,促进团队员要学以致用,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在实践中长才干,增知识。
(图为庙宇镇开展座谈交流会)
活动中,团队成员深入乡村一线,与非遗传承人、乡村干部、农民朋友面对面交流,通过实地调研、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从文化、科技、实践三大方面,全面了解庙宇镇的乡村发展现状与需求。
文化篇:抬工号子响龙骨,学子传唱忆先祖
促进团调研的第一站来到了庙宇镇的龙坪村,岁月泼墨,缀下龙骨坡遗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抬工号子”两朵繁花,丰富的文化底蕴见证了庙宇镇的沧桑巨变。据资料显示,龙骨坡遗址被称为东亚人类的祖先、史前文化的原点,出土了东亚地区迄今最早的古人类化石;风趣幽默、曲调欢快的抬工号子则传唱着龙骨坡先民们辛勤地协同劳作精神。“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思想,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担负起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使命,促进团在庙宇镇领导的带领下参观了龙骨坡遗址。随后,促进团来到了“抬工号子”非遗传承人龙代清老师的家中,与龙老师交流发现,万物有所生,而龙老师却独知守其根,为深入挖掘整理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更好延续乡土文化根脉,促进团在龙骨坡遗址脚下学习了抬工号子的传唱。
(图为庙宇镇领导带领促进团前往龙骨坡遗址)
(图为促进团在龙骨坡遗址脚下学习传唱抬工号子)
科技篇:稻香浓郁梨香浓,科技助力振乡风
促进团调研的第二站来到了庙宇镇的长梁村,长梁村支书许生向促进团介绍,为减轻农田荒废,确保粮食安全,全村1700余亩土地种植水稻,600余亩土地种植梨子,实现水稻、秋月梨等产业协同发展,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民增收、产业增量。“仓廪实,天下安,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绿色、安全、高质的现代农业,促进团在长梁村参观烘干塔建设并在长梁村村委会围绕“以技助农,服务为农”主题开展了一场农机设备现代化、科学防治病虫知识宣讲会。随后,在长梁村支书许生的带领下,促进团前往秋月梨种植基地学习水果套袋技术并展开深入调研。
(图为促进团成员开展科技知识宣讲)
(图为促进团深入种植基地展开调研)
实践篇:安全宣讲护孩童,青年妙笔绘乡容
促进团实践的第三站来到了庙宇镇的长梁小学,为营造全社会关爱青少年安全成长的良好氛围,全力确保广大青少年暑期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促进团在长梁村村干部的带领下通过分发手册、互动问答、趣味游戏等方式用实际行动为当地青少年开展了一场“志愿护童——防溺水、保安全”青少年暑期安全教育实践体验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安全知识小讲堂结束后,促进团来到长梁村观景平台,结合长梁村特色产业,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绘制出长梁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蓬勃景象图。
(图为促进团成员宣讲暑期安全知识)
(图为促进团成员绘制乡村文化墙)
通过本次活动,重庆三峡学院志富‘稻’路 禾‘梨’同行乡村振兴促进团躬行挺膺担当,脚步丈量热土。促进团成员们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大课堂”中,用青春传唱乡土文化,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用行动呼应群众所需,在实践服务中强化社会担当,锤炼能力品行。促进团队员纷纷表示要继续脚踏实地,知行合一,用专业知识在社会实践的火热熔炉中筑牢思想根基,用实际行动为基层群众留下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到的实际成果。
文/图 重庆三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