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万人隐姓埋名17年,在深山里挖出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核工程,这是一个曾让白涛镇在中国地图上消失的工程、一个曾让6万建设大军奉献青春的工程、一个至今闪耀着“三线精神”的工程。它就是位于重庆涪陵区白涛镇的“816”地下核工程。
“816”工程为和平而建,为和平而止,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解密的核反应堆。“816”,它既是一个历史名词,也是一种民族精神,一段共和国记忆,更是几代人的青春。
而在今天,重庆涪陵区白涛816小镇,有这么一位民警,沿袭着父辈走过的路,用一生的汗水与心血倾心守护这座特殊的小城,他的忠诚之旅仍在赓续。
816历史的见证者张迅的生日是1970年4月14日,2岁就随父母来到了地处深山的涪陵白涛,是标准的816子弟。他和816的大多数职工子女一样,小学在23公司小学就读,那时的学校既有专业老师,也有临时老师(建设者里选来的),还有家属当生活老师。他的初中和高中也在816中学渡过,后来,816有了自己的厂区、学校、医院、邮政局。随着国家停止建设816的号令,816的干部职工铸剑为犁,艰难坚韧坚毅转身,走上了艰苦创业军民融合转型之路。作为816二代,张迅亲眼见证了816军转民的艰难历程。
1990年,张迅20岁,从816厂技校化工专业毕业后,大化肥工程已经落地,他进入了尿素车间当运行工。1992年4月他考调到厂保卫科,作为厂部的保卫干事,张迅开始了为816巡逻守护,他说那时负责治安巡逻的保卫干事加他有8个人,还有30多人的经济保卫队伍。工厂改制以后保卫科被并转到涪陵区公安局白涛派出所。1998年,28岁的张迅首次被授予人民警察警衔。
张迅如今所在的816警务室,负责建峰社区、麦子坪村、三门子村三个片区治安管理,辖区常住人口1万1千多人。从青年保卫干事小张到两鬓斑白的社区民警老张,不经意间,张迅在这里已经走过了32个春秋。
军工小镇的守护者人口管理、矛盾纠纷调解,防火防盗防诈骗宣传,警民恳谈会......说起手中的工作,他如数家珍。
他说,自己以前在干刑侦时,办理的盗窃案较多。如今辖区很少再有打架斗殴、盗窃等刑事案件发生,目前防范重点是电信诈骗。因为辖区老年人较多,且骗子手法翻新快,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反复给群众宣传反诈骗常识,守护好邻居们的钱袋子,是张迅现在的主要工作。
如何管理好辖区,张迅有自己的“法宝”,那就是用好一支队伍。建峰社区党员特别多,有近150人。这些老同事、老党员人熟地熟情况熟,东家长西家短的八卦也门清,且长期接受过党的保密教育,警惕性和工作经验都很丰富。这些党员成了张迅做好社区治安防控工作的“秘密武器”,也是辖区群防群治的重要力量。
哪一栋楼来了一个陌生人,几分钟就会有人要给张迅和警务室报告。哪家人和别人有矛盾,为什么吵架,他都能很快掌握和知晓。对于家庭矛盾、经济纠纷等引发的纷争,他也会发动他们和亲戚朋友、单位一起跟进,长期跟踪,上门回访,直到矛盾纠纷化解清零为止。
如今的社区,除了电信诈骗之外,其他刑事案件几乎为“零”。说起这个成果,张迅颇有几分自豪。
54岁的张迅也有“短板”,他说之前做社区工作靠的就是一双铁脚板,吃苦敢跑认真就行,现在更多是数据采集维护,他说自己还需要向派出所的年轻人学习。
张迅在警务室旁边买了一套房子,平时他就吃住在这里,周末和节假日才回到涪陵城里与家人团聚。闲下来时,他喜欢沿着街道散步感受浓烈的烟火味道,还喜欢站在816小镇观景台俯瞰山下的厂区,看灯火斑斓。
三线精神的坚守与传承在张迅看来,今天的816各方面条件已和当年是天壤之别,应该会成为新一代年轻人就业选择青睐的对象。深山里的建峰集团焕发新活力,也会吸引更多开拓者有志者前来。
这些年他带出了好几位徒弟,如今都成为了派出所的骨干力量。年初所里又给张迅安排了一位新搭档,去年刚从警校毕业的苏天均,26岁的小苏来自四川农村,他谦虚好学肯干,很快就融入了新工作。每天,师徒二人走村入户,组织院坝会,宣传反诈常识。进入暑期,来816旅游的游客骤然增多,两人和景区工作人员一道维持持续,检查景区安防措施落实情况,忙的不亦乐乎。
在军工洞里巡逻途中,遇到游客,张迅都会很热情地给大家介绍816。“当年我在这个洞子里守卫了十多年,后来解密了,你们才有机会看到洞里的情形”张迅的言语中充满自豪。
从2岁到54岁,张迅在小镇已经生活了52年。从事厂区保卫工作至今也有32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在张迅看来,无比熟悉且亲切。好几次,有调到涪陵城区派出所的机会,张迅都放弃了,他说自己在这里生活久了,已不知不觉融入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小镇居民很多还是之前的职工家属,大家与周边村民关系也很融洽,他说这些人都好像是自己的家人,父辈们为816奉献了一辈子,而今,自己也要为这些老同事和816做点实事。
从警以来,张迅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嘉奖9次,获评优秀公务员7次,这是他为816乡亲们做实事的答卷。在这片土地上,张迅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成为了“守护”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