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华都市的喧嚣背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守护着一方平安,用责任与担当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张潇,一位32岁的“90后”社区民警,便是其中的一员。自2016年踏入大阳沟派出所的那一刻起,他便开启了一段充满热血与奉献的从警之路,先后在大井巷、自力巷、临江门社区扎根,成为了派出所里最年轻却又最让人信赖的社区民警。他以传承为基,创新为翼,智慧为笔,在社区这片舞台上,绘就了一幅绚丽多彩的青春华章。
九载浸润:切身体悟“廉政爱民”真谛
“孩子已经踏上返校的火车,感谢张警官对我们全家的帮助和支持,让我和孩子走出痛苦重见曙光。” 2月28日,一条饱含深情的微信出现在大阳沟派出所所长陶醉的手机上,张潇资助贫困大学生的事迹方被知晓。
“张潇做这样的事情,一点都不奇怪。”大阳沟派出所所长陶醉直观评价张潇,“有爱心、肯实干,能够真正静下心沉在社区。”
2016年夏天,张潇在入警“四堂课”中完成了精神淬火:廉政教育课上,老民警讲述着所里70年零违纪的秘密;群众工作课中,全国特优民警在社区和居民亲如一家;档案室里,厚厚的《警魂》一书记载着历代民警与3.8万居民的故事;荣誉墙前,“人民满意派出所”的金字招牌照见初心。每一堂课都像是一颗种子,在他的心中种下了“廉政爱民”的信念。而在众多前辈中,一级英模谢德荣和老民警陈定源的身影,如同一座座灯塔,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从谢德荣身上,他感受到老一辈民警的忠诚与担当;从陈定源整理的衣食住行“百科全书”中,他学会如何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在传统的浸润和前辈的影响下,张潇逐渐领悟到“廉政爱民”的真谛,这四个字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刻进他的骨髓里,并落实到行动上。无论是在大井巷、自力巷还是在临江门社区,他将深入社区作为每天的必修课,用脚步丈量社区的每一寸土地,熟悉每一户人家。哪家有困难,他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家住自立巷的小敏家庭贫困,全家靠母亲经营一小茶馆维持生计。去年小敏的父亲突发重病,家里更是陷入困境,正在读大二的小敏想要休学缓解家里的压力。张潇的内心被刺痛,他拿出自己的工资默默资助小敏上学,感动不已的张大姐将感谢微信发到所里。像这样的贫困群众在张潇的笔记本上有9个:有智力低下流浪在外的老刘、有拖着残疾身体街头休鞋的陈大姐,还有巷口卖菜的张嬢嬢……
新时代,年轻的张潇对警民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身着深蓝警服的他不是在广场舞队里陪跳《最炫民族风》,就是在摆龙门阵的人群里端茶续水,转头又跑到篮球场给孩子们当裁判——张潇像条活鱼似的,总能在社区的热闹缝里冒出头来。在处理邻里纠纷时,他总是全力以赴,多方协调。遇上不属于警察职责的难题,他总要多搭把手。曾有群众带着房产纠纷拍桌怒吼,他硬是在40℃高温下连跑七天房管局,直到把解决方案塞进对方手里。“群众揣着火气来,就不能让他们带着疙瘩走。”这句话,他写在每本工作笔记的扉页。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拉近了他与群众的距离,让他成为居民们心中的“自家人”。居民们纷纷称赞说:“小张警官把老传统做出了新味道。”
“做了一辈子警察,我坚信只有心中装着群众,群众才能把你当自家人。”这是谢德蓉的从警感悟,也是张潇始终铭记的信条。他深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这是他作为社区民警的初心,也是大阳沟派出所70多年传承的精神内核。
创新破局:解锁基层治理的时代密码
时代变迁,大阳沟错落有致的平房小院变成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社区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张潇深知,墨守成规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唯有创新,才能破局。他凭借着年轻人的朝气与活力,开启一场社区治理的创新之旅。
首创楼宇警务,便是张潇的一大创新举措。站在解放碑CBD的钢铁森林前,辖区47栋超高层建筑里,3.8万白领、2000余家企业、2400多套网约房交织成复杂生态,张潇敏锐察觉传统警务的局限。2020年,他大胆提出了楼宇警务的概念,首创“楼宇警务”模式,在国贸大厦24楼开设了全区第一个“楼宇警务工作室”,与企业做起了“邻居”。他组织居委会主任、物业经理、辅警、协管员和楼宇企业治安积极分子组成楼宇服务队,定期巡逻排查、开展反诈防盗宣传、化解矛盾纠纷,为企业和商户提供贴身警务服务。他推动物业建立“楼宇档案”,对177家入驻企业实行分级管理;组建楼宇微信群,第一时间互通共享信息;成立“白领义警队”,让法务总监化身反诈宣传员、让IT工程师成为网络安全员。
2021年初,楼宇某企业员工的笔记本电脑不翼而飞。张潇随即调阅楼宇视频监控发现嫌疑人踪迹,立即调动楼宇服务队围追堵截,现场将溜进大楼顺手牵羊的嫌疑人抓获。企业法务总监轻抚着警务工作室蓝色门牌感慨:“原来安全感可以具象成24小时亮着的灯。”
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连接解放碑和洪崖洞两大网红景点的临江门社区也面临新的难题:0.19平方公里面积上,雨后春笋般涌现700多套网约房。张潇依托基层警务末梢的敏锐感知力,精准捕捉网约房业态潜在风险,形成研判报告呈报上级,深度参与多部门联合调研论证,创新推出“网约房智能管控”系统,依托数字重庆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构建起“报备赋码+以码控房+以房管人+服务监管”的网约房管理模式,运用“数”的手段实现“一个平台”管全程。
“技术再高级,也得顺着山城的坡坡坎坎长根须才行。”他通过入户走访、建立楼栋微信群宣发、设立民宿组长专管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打通系统落地应用“最后一公里”,临江门社区实现智能门锁系统上线三个月安装率达92.8%的实战成效,辖区网约房矛盾警情同比下降32.5%,社区案发同比下降43%。这一创新举措不仅解决了网约房管理中的痛点,也为社区治安防控筑牢了防线。
除了利用科技手段,张潇还注重整合社区力量。在自力巷社区他广泛发动居委会、网格员、群防队员、商家保安、热心居民等力量,创立了自力义警志愿者队伍。自力义警协助民警开展巡逻防控、矛盾调解等工作,成为了社区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每天身戴红袖标的义警队穿梭在社区的大街小巷,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线。在临江门社区,看到辖区地形高低起伏大还有大片江滩,巡逻起来极不方便,他又琢磨起用无人机来巡逻……
“这崽儿脑壳转得比陀螺还快,总能在不可能处凿出可能!”分管社区的副所长冯光银感慨,张潇的创新举措让社区治理焕发出新的活力,也为新时代社区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张潇看来,创新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让警务工作更贴近群众需求,更适应时代发展。
双料冠军:见证社区民警的青春华章
张潇的青春不仅在社区的街巷中绽放,更在各项业务工作中熠熠生辉。他用扎实的业务能力,为基层治理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2024年11月,在渝中区公安分局社区民警大比武现场,张潇的“社区大脑”令人叹服。他凭借对3591户人口信息的精准掌握、日均2万步的社区耕耘,以及矛盾纠纷调解的高超技巧,最终以347分的断层优势摘得桂冠,成为渝中公安史上首位“基础信息+实战能力”双料冠军。这距他2021年创下“一标三实”数据采集准确率创优并荣膺年度社区工作考核全区榜首后,仅时隔三年便实现自我超越。
张潇所在的社区,连续多年在安全感和满意度指标上名列前茅。自2024年3月他接手临江门社区以来,社区案发同比下降43%,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8%,群众安全感创历史新高。辖区群众对此赞不绝口,社区刘嬢嬢评价最为接地气:“这娃儿活像口九宫格火锅——牛油底子滚着老传统,井字格里煨着新法子,花椒海椒都是真性情!”
近年来,由于工作出色,张潇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三等功,荣获全国成绩突出青年民警、分局成绩突出社区民警等荣誉称号。在荣誉面前,张潇没有骄傲自满,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他说:“这些荣誉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每一位默默奉献的社区民警。我将继续努力,为社区的平安和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这代人赶上了最好的时代。”张潇的警务包里,老式笔记本与移动警务终端和谐共处,社区手绘地图上的传统院坝与摩天大楼相映成趣。当“90后”民警用数字思维重构传统警务,用青春热血浇灌枫桥经验,他们正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答案:社会治理现代化,从来不是科技与人文的单选题,而是初心与创新的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