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的一个周末,我正在上门诊,门诊大厅里坐满了候诊的患者,有的是爸爸妈妈带着孩子,有的是婆婆爷爷带着孙子,还有不少的是婆婆爷爷爸爸妈妈带一个孩子来院就诊。
这时,一位年轻的妈妈牵着一个漂亮的小女孩,走进了我的诊室。年轻妈妈热情的招呼我“匡医生好! 我又带女儿来复诊了!也不知道孩子的近视度数控制住没有!”我也热情的招呼她:“请坐!孩子戴眼镜多久了?”年轻妈妈说:“匡医生,您忘了?戴镜1年了!我是您二十年前的小病人,我小时候弱视,就是找您给我看的病,给我进行的弱视治疗,后来我的眼睛完全康复了!我们一家人都非常感谢您!”经她这么一提醒,我也想起了一年前她们来就诊的情形。
当时,是小女孩的外婆和孩子的妈妈也就是我二十几年前的小病人,一起带着小女孩来就诊的。她们走进我的诊室第一句话不是叙述孩子的病情,而是非常兴奋的说“匡主任!我们终于找到您了!我孙女视力不好了,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一定要带她找您看眼睛。我们从八院找到中山医院,然后又找到眼视光眼科医院才终于找到了您!”小患儿的外婆一边说一边指着患儿的妈妈:“匡主任,您还记得吗?我女儿小时候是弱视,是您给治好的!”听着她的叙述,我也想起了她年轻时的样子,虽然孩子容貌变化太大,已经认不出来了,但当年就医的过程还依稀有些记忆。二十几年前,她女儿才上幼儿园,年龄小,检查和弱视训练都不配合,开始的一段时间治疗效果不太好,视力提升很慢,妈妈很灰心,都想放弃了。我就给妈妈耐心讲解了儿童视觉发育的特点,弱视形成的机理,弱视将给孩子未来带来的严重影响。如果在孩子视觉发育敏感期放弃治疗,孩子长大以后治愈的难度会更大,现在是弱视治疗的最佳时期,绝对不能放弃。我告诉她,千万不要把消极的情绪带给孩子,我们要正确的引导孩子,争取孩子的配合,只有这样我们的治疗才会有效果。在我的开导下,她开始开动脑筋,想尽一切办法引导孩子坚持戴眼镜,严格遵照我的医嘱遮盖眼睛,认真训练,一段时间以后,孩子的视力开始提升了,一年以后,孩子的弱视完全治愈了。“哦哦!想起来了!怎么这一年都没有带孩子来复查呢?”看着眼前二十几年前的小患者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位健康的妈妈,我也非常的开心。她说这一年她们在外地,没有回重庆,这刚回重庆就带孩子来医院复查了。
一年前,她们带小女孩来医院时,孩子7岁,视力不好右眼0.4,只有0.3,经医学验光确诊是真性近视,右眼100度,左眼150度,并且孩子的眼轴也增长了超过了正常范围,还有调节功能的异常。我告诉家长,在目前的医疗技术下,近视是无法治愈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控制近视的发展,尽量让孩子不要发展成高度近视,以避免出现高度近视的并发症。结合孩子有近视家族史,综合判断孩子属于近视快速增长的高危人群。我建议给孩子配戴儿童青少年专用的特殊设计的,并且是定制的多点离焦框架镜,同时做调节功能的训练,双管齐下控制近视的发展。因为对我非常的信任,她们的依从性也非常好,依照我的近视综合控制方案,给孩子配戴上了一副定制的医疗版的多点离焦框架眼镜,同时开始做调节功能的训练。
这一年来孩子近视控制的如何呢?我马上给他开具了医学验光的相关检查。当她们再次回到我的诊室,看到检查结果,我欣喜的告诉她们,孩子的近视度数控制得非常好,戴1年前的眼镜双眼视力都是1.0,这次医学验光的度数与1年前的近视度数比较,没有增加。眼轴只有一个生理性的增长,调节功能也恢复正常。母女俩开心得不得了。我再次强调,孩子用眼一定要规范,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读写姿势要端正,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坚持戴镜,三个月复查1次。母女俩连连点头。
望着愉快离开的母女俩,我也由衷的为孩子高兴。但同时也感到任重道远,面对我国高居不下的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病率,何时才能摘下我国“近视大国”这顶帽子,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这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不光需要眼科医生,更需要政府、学校老师、家庭、孩子的共同参与,要让近视防控“抓早、抓小、抓关键”,给孩子一个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