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从重庆市教师教育学会举行的第七届教师发展智库论坛启动仪式上获悉,《教育家型教师培育论丛》10部专著获得特等奖。10部专著涵盖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学校管理等领域,在原创性、理论性、学术性、实践性以及辨识度、能见度、享誉度方面展现了显著特点。
据了解,10部专著都有独特的视角,聚焦独特领域,如“七维教师场域模型”“新动能”“强力治校”“创力治校”“三度信史教学”等概念,形成了鲜明的标识,具有差异化辨识度。丛书整合宏观(区域教育)与微观(学科教学)视角,覆盖教师发展全链条。
黄明超主编的《培育教育家型教师的理论模型与实践探索》提出“低中高五段四步式教师发展培育模型”,为教师成长设计7维20阶60步系统化路径,丰富了教师发展理论的层次性。田静的《新动能治校办学思想的探索与实践》将“动能学说”引入学校治理,提出时空、能量与校园生态的“新动能模型”,开创了教育治理的新视角。张跃国的《强力治校办学思想的探索与实践》借用物理学“强相互作用力”概念,构建学校治理的“化学反应”理论框架。
王兴强的《创力治校办学思想的探索与实践》基于42年教育经验,提炼出“创力治校”理论体系,融合尚美教育、体用文化等本土实践。罗昌明的《新成功教育办学思想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以“成功心态”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建立师生发展性评价体系,优化学校治理结构。朱君涛的《三度信史中学历史教学主张的研究与实践》提出“目标达成度、情境适切度、学生参与度”三维教学标准,深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张志勇的《中学实证历史教学主张的研究与实践》强调“论从史出”原则,结合重庆、中国与世界案例,形成实证教学路径。
田静的《新动能治校办学思想的探索与实践》通过课程评价、科研管理等实践验证理论。张跃国提出的“强力治校”在实践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形成可复制的管理经验。
这些成果“具有很强的原创性”,特别是黄明超主编的《培育教育家型教师的理论模型与实践探索》设计了“低中高五段四步式教师发展培育模型”,这说明他们在理论模型上有创新。另外,田静的《新动能治校办学思想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新动能模型”,张跃国的《强力治校办学思想的探索与实践》引入了物理学中的“强相互作用力”概念,这些都是原创性的体现。
这些著作能够结合自身的丰富教学和管理经验,进行深入探讨。如朱君涛的《三度信史中学历史教学主张的研究与实践》和张志勇的《中学实证历史教学主张的研究与实践》都结合了学科教学实践,具有学术深度。王兴强的《创力治校办学思想的探索与实践》总结了34年的管理经验,提炼成理论体系,实践基础扎实。李协良主编的《“4+1”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机制建设探索》对北京海淀区、天津南开区、上海徐汇区、重庆沙坪坝区+成都武侯区“十四五”期间区域基础教育机制建设进行了梳理、探讨与研究,为“十五五”区域教育规划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借鉴参考。秦光杰主编的《数字化赋能初中数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踩准了学科教学数字化的节奏,探讨了一线数学教师在数字化教学方面的难题与运用数字化教学带来的工具便捷与迭代升级。张建华、杨波主编的《构建卓越的研修共同体——以重庆市南川区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建设为例》,着力于构建“我—你”之间的关系,促进工作室成员快速发展,为各地名师名校长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方法。
10部专著对学科教师教育进行了理论探讨,构建了理论框架。例如,黄明超的理论模型丰富了教师成长理论,而田静的理论框架涉及动能学说在学校治理中的应用,这些都属于理论性的提升。每部专著都有独特的视角,如“七维教师场域模型”“新动能”“强力治校”“创力治校”等概念,形成了鲜明的标识。专家评价这些成果“抽象出了理论模型,总结了基本规律”,学术性强。
据悉,该丛书在第六届教师发展智库论坛发布,被多家媒体报道,提升了知名度。专家评价其为“重要学习参考”,且被纳入重庆市教师教育学会十年成果,在业内获得了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