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这一重要指示为新时代乡镇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永城镇在赓续红色文化传承脉络的进程中,矢志不移恪守“民生为本”理念,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发展成果普惠全体人民。
擦亮民生实践的精神基色
红色文化作为党的精神瑰宝,始终是激励中国人民奋勇前行的力量源泉。这种精神特质不仅镌刻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烽火硝烟里,更深深融入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其中蕴含的“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新时代民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永城镇作为红色文化富集地,要用好独特的精神标识体系。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英勇善战、屡建功绩”的红四军军长王良,被周恩来总理赞誉的“霍氏三杰”等革命群体,以及王良同志纪念馆、王良故居等重要红色地标,这些红色资源构成了立体的精神谱系,生动诠释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要学习革命前辈“把一切献给党”的忠诚品格,将先辈的光辉事迹、精神价值写入新时代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教材。
以红色精神引领民生实践
以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要持续抓实“传承红色文化、发展美丽乡村、赋能乡村振兴”这一主线任务,统筹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综合效益,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主动融入綦万创新经济走廊及永桐新城建设,形成红色文化驱动乡村振兴发展格局。依托王良故居、王良同志纪念馆暨红色文化思政教育基地,整合周边红色文化、旅游休闲、特色生态农业等资源,构建红色“研学游”综合体,打造“王良同志纪念馆—王良故居—中华村—复兴村”乡村红色文化旅游线路。该线路成功入选全国128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系重庆市两条入选线路中的乡村度假研学游路线,累计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同步延伸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动凤冠橘、潘青桃等特色农产品市场化,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和运营机制。以产业发展促进乡村基础设施提质升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创造就业岗位,有效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切实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民生发展实效。
以红色教育提升居民素养。用好“皂角扁的龙门阵”宣讲队载体,将红色文化教育深度融入民生建设,积极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一方面通过红色故事演讲、革命历史讲座等进校园活动,将红色文化纳入德育课程,培育青少年爱国奉献、艰苦奋斗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依托社区红色观影、党史知识竞赛等群众性活动,引导居民在集体参与中强化家国情怀与公德意识,以浸润式教育模式推动居民思想道德素质与文明素养显著提升。通过共享红色记忆增进邻里互信,化解基层矛盾,形成崇德向善、和谐共处的社区文化生态,实现居民个体成长与社会整体发展的双向促进。
以红色精神引领基层治理。坚持将红色文化蕴涵的为民宗旨转化为基层治理创新实践,通过健全村(居)民协商议事制度,把红色基因中的民主理念具象化为“群众提事、集中议事、协同办事”的决策程序,实现治理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依托政务服务“一站式办理”与特殊群体关爱机制,精准实施民生保障工程,按期发放低保金、临时救助金、残疾人补助等救助保障资金,进一步做好“重庆救助通”程序的推广运用,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
赓续红色文化促进民生发展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永城镇以系统思维推进红色文化资源与民生发展深度融合,着力构建“文化惠民、民生润文”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构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立红色文化资源分级保护名录,运用数字化技术对革命遗址、文物档案进行全景式记录,创新开发沉浸式红色研学路线。同步规划红色文旅产业带,打造“红色记忆+特色民生”项目,使文化保护与群众增收形成良性互动。
持续加强红色人才培育。构建“政校社”协同培养机制,与高校共建红色文化研修基地,开展基层干部“双能提升”培训计划,打造一支既懂红色文化又懂民生工作的高素质队伍。
创新全媒体传播矩阵。用好公众号、小程序、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打造属于永城的红色IP,扩宽红色文化传播渠道,通过一系列线上线下融合活动,形成文化传播与民生诉求的双向通道。
红色文化既是镌刻在基因里的精神灯塔,更是滋养民生福祉的源头活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坐标上,永城镇持续把红色基因融入民生实践,把让群众满意作为衡量标准,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政绩,通过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绘就一幅以民生为本的中国式现代化永城画卷。
文/郑国波
(作者系永城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