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重庆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扶欢镇将“民生为大”重要指示精神贯穿发展全过程,以人居环境改善、社会保障提质、产业转型升级、基层治理创新为抓手,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綦江特色、扶欢特点的现代化发展新路径。
以提升环境筑牢民生之基
绘就宜居美镇新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扶欢镇将生态宜居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底工程,坚持人居环境与基础设施双提升。
强化党建引领破壁垒。成立由镇村党组织为核心的人居环境整治领导小组,以各村(社区)党组织为基础、镇村两级干部为成员,由党员干部带头推进乡村公路扩宽、污水管网改造、黑臭水体整治等工程,形成“党委统筹+支部落实+党员示范”三级联动机制,构建纵向到底责任链条,使党组织成为人居环境整治的“红色引擎”。
聚焦全域升级提品质。以全镇系统化规划促进环境提质,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完善与生态治理。整合道路修缮、照明设施升级、垃圾分类体系建设,构建“点线面”立体化整治格局,将河道治理与安全防护同步实施,打造“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推动环境整治从局部美化向全域提质跃升。
深化价值转化促共富。坚持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赋能。以扶欢镇“一园五基地”特色农业产业格局为核心,发展“瓜果种植+采摘体验+生态观光”农旅融合模式,通过“蓝莓采摘节”等载体,带动场镇餐饮、酒店住宿等关联产业集聚发展,打造沉浸式生态消费场景。
以社会保障兜牢民生底线
构建共同富裕新格局
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扶欢镇始终坚持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在“兜底线”与“促发展”中彰显民生温度。
坚持就业优先强造血。依托关坝—扶欢循环经济产业园,培育化工产业链,推动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为本地劳动力创造“生态饭碗”;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岗位对接,实现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协同发展。
推动产业融合增效益。立足各村资源禀赋,强化“产村联动、优势互补”,推动全镇各村进行差异化发展,依托关坝—扶欢循环经济产业园虹吸效应,推进辖区农业发展与园区配套保供深度融合,形成“工业反哺农业、三产赋能一产”的产业生态;通过与重庆市食品工业研究所等专业机构合作,推动蓝莓、萝卜等农产品深加工与品牌化运营,构建“镇党委统筹—跨村产业联盟—合作社运营—农户参与”四级架构,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务工就业挣薪金、入股分红获股金”多元增收模式,确保农民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实行动态兜底守底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构建“网格化+大数据”体系,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困难户等群体实行动态监测,分类建立帮扶台账,实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建立“月度常态跟进+季度全面排查”双机制,每月定期核验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政策落实情况,每季度开展全覆盖走访,同步收集社情民意,确保问题发现—交办—整改全流程闭环,坚决守牢民生底线。
以“循环经济”激活产业动能
打造强镇富民新引擎
产业现代化是民生改善的根本支撑。扶欢镇以“绿色工业+数字农业”双轮驱动,不断探索产业现代化发展新路径。
锚定工业转型提质效。聚焦页岩气综合利用产业链,推动龙牌新材料、宁态环保等绿色工业项目落地,实现固废资源化利用与经济效益协同提升,与周边区域形成产业联动,凸显绿色工业辐射效应;推行企业服务专员机制,建立扶欢镇民营企业动态台账,梳理需求清单,建立领导班子成员包联机制,实行“问题交办—限时办结—销号管理”闭环机制,强化惠企政策收集整理,建立市级、区级优惠政策库,实现惠企政策智能匹配。
聚焦数字农业拓销路。推行“直播+快递+仓储”模式,完善镇村两级物流网络,实现辖区行政村100%物流网络覆盖,打造镇级电商直播间,通过冷链技术延长农产品保鲜期,破解农产品流通瓶颈,畅通农产品“上行”通道,推动农产品从“田间”直通“云端”。
推动产城融合优布局。以场镇聚集区为核心打造扶欢镇商贸中心,建设夜市一条街和“仓储+生活服务”综合体,形成“循环经济产业园+场镇功能拓展区”联动格局,夜市经济与商贸服务融合,激活片区消费活力,推动区域商贸行业形成规模效应,满足城乡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新需求。
以“治理创新”凝聚民生合力
探索多元共治新路径
基层治理现代化是民生保障的“最后一公里”。扶欢镇构建“民主协商+智慧治理+村民参与”治理体系,让“民声”决定“民生”。
深化民主协商破难题。利用“一镇一事商量办”“渝里乡商”等平台力量,健全民主协商制度机制,建立镇级议事协商专业人才库,完善“镇—村—组”三级议事协商平台,构建“民意征集→考察调研→确定协商议题→拟定协商方案→邀请协商主体→组织协商活动→公开协商结果、落实协商决议→完善协商评议”八步协商流程体系,切实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激发群众自治内生动力。
强化智慧治理提效能。整合“雪亮工程”高清探头,通过高清移动追踪摄像头、“141”基层智治平台等技术工具,全天候监控重点区域,实现实时监测与精准处置,破解传统治理“盲区多、响应慢”难题;组建“1+1+N”应急队伍,配备巡逻车、无人机、卫星电话等专业装备,强化应急处置能力;建立“2+9+X”综合执法队伍,通过执法巡查、“综合查一次”、简易程序执法等方式,为基层治理注入法治新动能。
创新参与机制聚民心。通过代表大会票决各村(社区)民生实事,将村民出行、健身等实际需求与道路设计、体育设施安装等结合,实现由“政府主导”向“群众点单”转变,让“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开展“溱州杯”村BA篮球赛、綦万两地“学习背篓文化·共探协同发展读书活动”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广泛邀请群众参与,增强各村(社区)凝聚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建立“周督查、月评比、年考核”机制,落实“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党员包户”责任网,通过“积分制+奖品兑换”,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热情,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文/成世燕
(作者系扶欢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