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早晨,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渝北区社区矫正中心的心理辅导室里。完成矫正的王某郑重地将一封感谢信递给工作人员,“谢谢你们!没有你们这些年一次次‘拉家常’、教我法律常识,就没有今天的我……”这声“谢谢”背后,是他告别迷茫、拥抱新生的期待,更映射出重庆社区矫正工作由“管得住”向“矫得好”的质效提升。
王某的蜕变并非孤例。自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颁布实施以来,重庆秉持“宽严相济、法情交融”的工作理念,通过完善体制机制、严肃监督管理、暖心教育帮扶等举措,助力更多矫正对象在法治教育与社会帮扶中重获新生。
“我市依法设立‘1+41’个社区矫正管理局、41个社区矫正中心,构建起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重庆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保障各项工作依法有序开展。
严格监管
织密安全之网
“要加强法律知识学习,严格遵守监督管理规定。”在渝中区司法局大溪沟司法所入矫宣告仪式上,工作人员向社区矫正对象郑重宣读相关法律文书,并明确矫正期间的各项规定及违规处罚后果,为社区矫正对象扣好第一粒“法治扣子”。
社区矫正是严肃的刑事执行,重庆坚持制度先行,建立健全社区矫正“1+3+N”执法制度体系,即修订出台社区矫正实施细则,制定社区矫正对象分级分类分阶段管理教育办法、考核奖惩办法、手机信息化核查办法,对电子定位管理、调查评估、教育帮扶等工作进行规范,构建起全流程全链条各环节工作标准,为全市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依法履职划定严要求。
“闹钟响,早打卡,每日签到别忘掉;行为上,讲规矩,守住红线记心上……”,在“管”字上用心,大渡口区司法局用接地气的方言顺口溜,让矫正对象从“被动服从”转向“主动参与”。
看似简单的顺口溜,其背后既是重庆社区矫正工作的不断创新之举,更是精准把握监管需求的生动实践。
安全稳定是社区矫正工作的“硬标准”。重庆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始终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日常监管和风险感知,通过落实报告、会客、外出、迁居等监督管理规定,对违规行为给予训诫、警告等处理,有效预防和减少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持续实现“四无一降”目标。
教育帮扶
点亮希望之光
在读大学生陈某因误入歧途被判处缓刑,按规定在璧山区接受社区矫正。此后,重返校园学习成为他最大的渴望。
针对陈某的复学困境,璧山区未成年人矫正项目“破茧计划”中的“校园庇护站”发挥了作用——璧山区司法局协同教育部门,组建由班主任、心理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的帮教小组,为陈某提供“隐私保护+学业帮扶+反歧视教育”的多重帮教,助其成功回归校园,确保了陈某学业不中止,矫正不间断。
除了学业帮助,“破茧计划”还为有就业需求的社区矫正对象创新了帮扶方案,联合5家爱心企业设立“破茧见习基地”,推出“3天岗前培训+3个月导师带教+3次就业推荐”模式。
咖啡拉花师、宠物美容师、非遗手工匠……通过精准实施就学就业“双促”行动,这些“零门槛、强赋能、高留存”的特色岗位,让社区矫正对象在学会本领的同时,重拾生活信心与动力,铺就一条从“破茧”到“蝶变”的新生之路。“我学会了咖啡拉花,找工作心里也有底了!”掌握一技之长的矫正对象张某有感而发。
在倾力帮扶救助方面,重庆还实施未成年人、老年人(60岁以上)、失独者、严重疾病患者等重点社区矫正对象“纾困”行动,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落实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政策。
聚焦“专群结合、因人施矫”,重庆发挥专门机关与社会力量相结合优势,发动1.2万余名志愿者、千余名社工参与帮扶,推动分级分类分阶段精准帮扶,并分类别组织、多样化开展公益活动,打造“向阳新生”公益品牌,社区矫正对象年人均参与公益服务不少于3次。
坚持标本兼治,构建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1133”工作机制,联合专业心理服务组织,推动社区矫正心理健康工作融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科技赋能
开启智慧之门
走进巫山县社区矫正中心指挥中心,一块醒目的电子大屏映入眼帘,屏幕上实时更新着各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的各项动态数据,还发布了法律咨询、心理辅导等线上资源。“互联网+矫正”平台、智能化的数据可视化技术,让工作进展一目了然。
巫山县的智能化动态监管场景,正是重庆以数字科技赋能社区矫正工作的生动切面。近年来,市司法局高效统筹指导,市财政局大力支持,加大社区矫正工作经费财政保障力度,全市正分期分批推进区县社区矫正中心规范化、智慧化建设,让社区矫正工作装上“智慧大脑”。
与此同时,随着社区矫正智能化建设的稳步推进,重庆还构建起“远程视频督察系统+智慧矫正平台+渝矫通APP”三位一体监管体系,形成全天候、立体化的智慧矫正网络。
“依托手机APP等数智平台,我们构建了社区矫正对象的全流程数字化监管体系,真正做到‘矫正工作移动办、监督管理指尖达’的智慧化管理新模式。”重庆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除此之外,部分区县还因地制宜创新智慧监管模式。例如,北碚区司法局创新开发“碚矫行”智管平台,将社区矫正对象外出批准事项分为“就医、就学、参与诉讼”“处理家庭重要事务”“处理工作事务”三类九个模块,并据此匹配相应请假事由所需要的证明材料要件,实现外出审批事由清单化、审批证明材料要件的类别化和标准化,做到精细管理类案同标。
在深化业务交叉融合方面,重庆市司法局推动构建数据规范、信息共享、功能完备、应用丰富的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数据智能库;积极拓展智慧矫正应用协同,与多部门协同推进“政法一体化办案”应用建设,构建集联通、感知、决策、应对为一体的智慧矫正模式,基本实现与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的数据交互、业务流转。
下一步,重庆还将继续深化社区矫正工作改革创新,在坚守安全底线上多措并举,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重庆法治重庆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