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档”“父子兵”“邻里组”在门前屋后徒步巡逻,无人机与监控镜头在空间领域严阵以待。一旦发生紧急情况,19个村网格力量迅速先行处置,3大警务区警力立即驰援,街道基层治理中心迅速动员,联动调处……李渡派出所组建的群防群治力量,作为平安建设的生力军,主动、积极、高效地坚守在各自岗位,构筑起一道让百姓安心的坚固防线。
“父子”参与夜巡
改革创新筑牢派出所“主防”根基
优化运行机制,让基层民警距离群众更近。
重庆市涪陵区公安局李渡派出所成立于2014年,现有警力26人,肩负着110.9平方公里农村地区的治安秩序稳定和3.9万余人的人身财产安全。近年来,随着辖区内渝万高铁、渝宜高铁等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推进,社会治安管理难度的日益增加,李渡派出所聚焦农村地区警力短缺、地域辽阔、事务繁杂、出警迟缓等难题破局先试,在深化“两队一室”警务运行机制中,以治安为导向,以数字赋能为核心、社会共治为抓手,通过优化机制、重建体系、融合业务,不断加强派出所的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创新构建起“防、处、巡”一体化平安体系,为农村地区的“数智”促“治”探出了一条新路径。
所里26名警力科学分配至综合指挥室、案件办理队和社区警务队。4名所领导轮流担任综合指挥长,配备1警3辅强化警情的调度、跟踪和研判,做强“神经中枢”功能引领全所工作。案件办理队则由5名警力全面负责,依托警种协作不断强化执法规范化建设。其余的大部分警力划归社区警务队,其中4名警力留所,另7名警力退出大轮班制度,下沉至警务室,精细化开展社区管理工作,同时开启“就近处警”待命模式。
改革后,全所分工更加明确,运转更为轻便,效能也得到显著提升。民辅警纷纷感受到,现在能从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深耕自己负责的业务工作,做细做专。特别是社区警力能真正沉在社区,近距离、长时间、高频次接触辖区群众。
办事群众体验户籍窗口NFC贴片的便民服务
打造“数字驾驶舱”,让调度指挥更加高效。
派出所“内核”稳固之后,如何进一步挖掘潜能,提升警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带着这一思考,李渡派出所所长刘一臻将目光投向了数字赋能。于是,他带领全所人员从实际需求出发,积极探索“基层智治”与“数字警务”的融合。
经反复探索与尝试,在各警种的大力支持下,该所成功将所内值班备勤、警情发案、一标三实等日常运行数据全量汇聚至线上,全面采集辖区的人、地、事、物、组织等基层信息数据,依托涪陵区公安局“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机制,构建起专属派出所的“数字驾驶舱”。同时,还开创性地设置了数字大屏,打造出一个数字赋能基层警务的显著阵地——数字化综合指挥室。在这里,无需切换系统,便能迅速且直观地掌握辖区全貌,配套的“一键派警、一键视巡、一键调阅”功能,更是为高效、迅速地处置工作提供了可视化指导和智能化支撑。
基于日常警务数字化管理的功能实现,李渡派出所又转向“预警”数字化的探索,通过进入运用多个数据模型,深度开展信息关联性分析,主动识别和预判社会面潜在的风险隐患,成功构建起“预防”警务体系。同时,伴随性开发并实施了标签化管理模式,对重点事项进行分级分类、动态管控,设定“红橙黄蓝绿”五色预警机制进行到期提醒,并及时精准推送给综合指挥室和责任民警,促进基层警务从“被动处置”向“主动预防”转型。今年以来,借助数智系统的预判分析,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31起,化解率达98.47%。
尝到了“数智”赋能的便利,全所民辅警积极学习新技术,探索数字创新,创新性地将NFC(近场通信)技术延伸至服务工作,用手机扫一扫户政窗口的NFC“小贴片”便能实现户政业务的“一触即办”。今年59岁的老民警保持常学常新的向上状态,现操作起各类系统平台时亦游刃有余。
党政领导带头巡
社会共治凝聚“共处”合力
推行共治机制,让警情处置更加高效。
李渡街道于2023年9月在全区范围内率先设立了“街道治理综合指挥中心”,成功下好了共建共治的先手棋。为持续强化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李渡派出所主动作为,积极策动党政力量共同探索警地警网的深度融合,先后完善了“党建统领网格治理”2+7工作机制,构建了基层智治的“1+2+3+N”工作体系(即一个基层治理指挥中心、两个“线上+线下”网格、三项群防群治举措及N个群防群治力量),并出台了《群防群治联防联控工作方案》,建立起非警务警情联动处置机制。
街道开展综合指挥调度
2023年12月,李渡派出所主动将接处警平台接入“街道治理综合指挥中心”,并安排警力进驻办公,及时分流非公安类警情,紧盯交办流转、落实反馈等环节,有力助推了街道“141”基层治理中心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实体化运作、多元化治理、闭环式管理”。自该模式实施以来,“街道治理综合指挥中心”分流的非公安类警情占总警情的19.8%。
“在面对紧急险情或警情时,整个街道的平安力量能够迅速集结于此,汇总公安与街道的线上信息和线下情况,面对面开展综合研判、统筹调度和任务下达,处置效率大幅提升!”李渡街道平安办负责人对现行机制给予了高度评价。
警力进驻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办公
实行“先行处置”,让警情处置更快一分。
在党政引领的基础上,还需依靠群众。李渡派出所勇于创新,探索实施了“网格先期处警-派出所专业处置-数据实时回流”工作机制。所谓网格先期处警,是指依据职责任务、党员身份和当地居民三项条件筛选出的联防联控队伍,率先前往现场查看和处理。这些人员在上岗前,必须参加由涪陵区公安局法制支队和李渡派出所联合举办的警情先期处置培训,具备一定的应急处置能力后,方可参与“处警”工作。一旦发生紧急事件,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则通过“一键调度”功能,迅速调派就近网格力量赶赴现场进行初步处置,有效稳控前期事态,防止在民警到达前现场情况进一步恶化。
目前,这支网格力量已壮大至359人,同时也纳入了“数字驾驶舱”管理,最大限度发挥着“民力无穷”的作用,让偏远村社出警响应时间由之前的平均30分钟时长缩至15分钟。
同时,李渡派出依托联勤联动机制还建立起党政领导、公安主责、司法配合、干部参与、乡贤出力的勤调模式,引导调处力量“下村去”,就地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工作。针对无法就地化解的,成立矛盾纠纷化解攻坚小组,采取“一事一专班”策略,实现“小矛盾不出村、大纠纷不上移”目标。今年以来,共计调处矛盾纠纷130余起。
李渡派出所数字化综合指挥室
数智赋能构建“智巡”网络
发动大家巡,让农村巡防网更有密度。
针对农村地区监控视频覆盖不足现状,李渡派出所广泛动员联防联控力量参与巡逻防控公益事业。村社干部、网格员、党员纷纷踊跃报名,“夫妻档”“父子兵”“邻里组”等多种组合,在门前屋后、村道小巷就近巡逻,利用“乘个凉、赶个场”的闲暇时间,探查异常村情社情。
村民聚居点、交通路口、重点水域等地的“群巡”,与三大中心警务室、派出所的“步巡、车巡、视频巡”形成点线面的联动,弥补了监控盲区、薄弱环节及突发情况的巡逻防控漏洞,织密了乡村巡逻防控网。今年以来,街道领导、村社干部参与巡逻240余次,“夫妻巡”“父子巡“邻里巡”“十里连铺巡”共计180余次。
此外,群巡力量还积极协助民警开展矛盾纠纷调解、社情民意掌握以及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他们凭借地熟人熟、情况熟的优势,充分发挥农村“小喇叭”的作用,将防火、防盗、防诈骗等安全知识普及至每家每户。
“自从加入村里的志愿巡逻队,我深感责任倍增。每当有空闲,我总想着四处巡查一番。”致远社区的李大姐边说边摇着扇子,在移民点周围悠闲地遛弯,灯光与月光交相辉映,她的身影显得格外精神抖擞。
民警走村串户开展反诈宣传
引入数字巡,让农村巡防网更加立体。
李渡派出所推出的“智巡驾驶舱”将整个街道分为4条巡逻路线,把警情发生地标注上图进行打卡,依托系统机器人模拟警力展开巡逻,自动播放沿线380余个视频镜头,对重点场所和关键部位等地开展自主视频巡航,智能识别和分析异常行为,全面掌握辖区治安状况。
2023年12月,辖区修建了警用无人机机场,配备的警用无人机结合必巡线和比巡点,设定自主巡逻路线,切实加密空中领域的巡逻守护。
“地面警力+空间卫士+低空鹰眼”合围巡防,党政联合巡、群众义务巡多场景叠加,全天候、全地域、全覆盖的巡逻防控构建起“空天地”立体式巡防网。2025年,警用无人机累计开展空中巡逻270余次、法制宣传120余次,排查风险隐患90余起。
李渡派出所用“智慧”深化基层改革,依托“数据”赋能实战,凭借显著的团结精神、卓越的攻坚能力,有力推动了农村地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提升。2025年,李渡街道刑事和治安警情同比分别下降38.46%、6.06%,李渡街道农村地区的治安状况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社区警力沉在警务室深耕社区工作
拟稿人:代晓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