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这个俗称“对眼”或“斜眼”的眼部问题,不仅影响外观,更重要的是会干扰双眼视觉功能的正常发育和发挥。手术是矫正斜视的重要手段,但部分斜视患者在术后一段时间可能会出现斜视的再次显现,医学上称之为“残余斜视”或“斜视复发”。重庆南坪爱尔眼科医院视光及小儿眼病科副主任冯胜辉遇到了这样一个病人。
李同学(化名)在12年前,也就是他年幼时,因间歇性外斜视接受了第一次手术治疗。术后眼位得到了一定的矫正,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并未进行任何形式的视功能训练。然而,好景不长,大约在术后2年,家长发现李同学的眼睛又开始出现向外偏斜,但并未进行医学干预,就这样,残余的斜视伴随着李同学度过了近十年的时光。
近期,李同学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南坪爱尔眼科就诊。经过详细的眼科检查,冯胜辉主任诊断其为残余性外斜视。更重要的是,检查发现李同学没有双眼视,这意味着他的双眼无法协同工作,难以形成清晰的立体视觉。
针对李同学的情况,根据斜视的类型和复杂程度,冯胜辉主任为李同学制定了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成功实施了斜视矫正手术,手术的成功率在专业评估后预计较高。令人欣喜的是,术后第二天复查时,李同学的斜视得到了矫正,双眼融合功能也得到了部分恢复!李同学及其家长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困扰多年的心病终于得到了解决。冯胜辉副主任医师告诉李同学和家长,术后还需要进行相关的视觉训练,以恢复正常的双眼视功能巩固眼位,减少斜视复发。
术前
![]()
术后
![]()
什么是残余斜视?
残余斜视是指斜视患者在接受一次或多次手术矫正后,眼位未能完全恢复正常,或在术后一段时间内再次出现的斜视。其发生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具体包括:
1.术前评估因素:如斜视角度测量不准确、复杂斜视类型判断困难等。
2.手术操作因素:肌肉调整量不足或过度、手术方式选择不当等。
3.术后恢复因素:如伤口愈合过程中的瘢痕牵拉、肌肉力量的异常恢复、患者自身的代偿能力变化等。
4.个体差异与发展因素:儿童患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眼部结构和神经支配可能发生变化;成人患者也可能因年龄增长、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因素导致眼外肌功能改变。
李同学在第一次手术后2年,斜视复发,但他“未做任何视功能训练”。冯胜辉主任指出,斜视手术的主要目的是矫正眼位,为双眼视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但手术本身并不能直接赋予患者良好的双眼视功能。术后的视功能训练,恰恰才能巩固手术成效、推动双眼单视(同时视、融合视、立体视)功能的重建与恢复。
现代斜视手术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其成功率因人而异,一般情况下,小朋友斜视手术后基本可以达到正位现象,但也有复发现象的可能,尤其是外斜视。经验丰富的眼科医生会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矫正效果。手术的目的不仅是改善外观,更重要的是争取恢复或建立双眼视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