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焱师兄,今天我正式到单位报到,成为了像您一样的人民警察。”
在重庆市公安局九龙坡区分局华岩派出所民警王洪焱的手机里,这条来自师弟小刘的信息,他看了一遍又一遍。每一次,温暖与力量都会再次涌上心头——这不仅是两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青年关于警察梦的暖心接力,更是对他从警六年、扎根基层所有付出的最深认可。
“暖心警官”王洪焱
这份认可,也同样回响在华岩镇街头巷尾居民们亲切的招呼声中。“这是我们最信任的人!”提起王洪焱,大家总会这样说道——他牵头爱心助学,为贫困学子点亮前路;他创新“全天候”反诈宣讲,将安全送到百姓身边;他用活“警民联调”机制,巧妙化解邻里纠纷……在平凡的岗位上,王洪焱用专业与温情,默默守护着辖区万家灯火的安宁与祥和。
爱心助学接力 点亮山区学子求学路
2020年一个春天的傍晚,王洪焱接到高中班主任的电话,班主任告诉他高三学生因课业压力大、学习效率不高而陷入迷茫,自己却又苦于没有好的疏导方式。挂断电话后,望着窗外城市的璀璨灯火,这位从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走出的民警仿佛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我太懂那种感觉了,”他后来回忆道,“就像在黑夜里走路,明明很努力,却不知道光在哪里。”这份“淋过雨”的切身体验,让他当即决定为学弟学妹们撑一把伞。于是他和老师一拍即合,由他给孩子们上一次“疏压云课堂”。
王洪焱因为扎实的工作深受群众信任
“学弟学妹们,我是你们2015届的学长王洪焱。”视频连线时,他特意穿上了警服想让自己显得“成熟点”,语气却热仍像个邻家大哥。他没有讲大道理,而是分享了自己学生时代的“趣事”:曾因英语差被笑话,每天天不亮便躲进厕所背单词;在特警队集训时累到呕吐,却咬着牙完成10公里越野……“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它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最能靠自己抓住的绳子。”
令他意外的是,这次偶然的连线,开启了他连续五年的助学之路——他的行动得到战友们的支持,一个爱心助学团队就此诞生。5年来,这个助学团队6次翻山越岭去到渝东南的武陵山区,不但为贫困学生送去助学金、学习用品和过冬衣物,更注重心灵陪伴——给孩子们分享经验、疏导心理、安全教育、教授防身术,累计帮扶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5人,这些孩子考入山东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警察学院等高校,成为“全村的骄傲”。
王洪焱为学弟学妹开展“疏压云课堂”
小刘是第一批与他结对的学生之一,这个内向的男孩仿佛是他的翻版——同样是山里娃,同样有着一个警察梦,可是在追梦路上,小刘总是陷入自我怀疑:成绩还不够突出,身体也偏瘦弱……他一度把藏蓝梦想藏在心底。直到与王洪焱第一次在“疏压云课堂”连线,这个榜样让他重燃希望。当小刘怯生生地告诉自己想考警校时,王洪焱连夜整理笔记,每月雷打不动通电话督促他学习。“别怕走弯路,”他在电话里分享自己面试时闹的笑话,“我当年一紧张把‘为人民服务’说成了‘为人民警察’,考官笑了,我反而放松了。”这种轻松又真诚的交流,让小刘渐渐放下包袱。高三模考失利那晚,小刘在操场哭到深夜,手机亮起王洪焱的信息:“我第一次射击训练,5发子弹全部脱靶。但经过苦练,现在我成为了单位的‘神枪手’。”
回到母校黔江民族中学为高三学子进行心理辅导
当收到警校的录取通知书,这个曾经连说话都脸红的男孩,眼神坚定地告诉王洪焱:“哥哥,我小时候梦想就是成为你一样的人民警察。”“要当警察,光会读书、练好技能还不够,更要学会与人打交道。”小刘在大学学习期间,王洪焱鼓励他参加演讲比赛、加入学生会,锻炼自己、敞开心扉。如今,小刘回到渝东南家乡成为一名民警,这场跨越五年的爱心接力,完成了最动人的闭环,而王洪焱的笔记本上,又多了一行新字迹:“伞,传下去了。”
“洪焱哥哥,您让我相信,我能靠自己走出大山,山外的世界真的有光。”受助学生的信笺上,朴实的话语让他更坚定了“把群众小事当大事”的信念。
全天候反诈课 打通宣防最后一公里
今年8月,九龙坡警方“九警防诈亲友团”成立,具有良好群众基础和亲和力的王洪焱被委以反诈宣讲员的新任务,并作为旗手在成立仪式上挥舞起了“亲友团”旗帜,成为了反诈宣讲的中流砥柱。但如何让反诈宣传不流于形式、能真正让老百姓少受骗?成了他日夜思考的问题。
重阳节前,华岩镇石龙社区的千人敬老宴上,王洪焱策划的“坝坝反诈课”成了一大亮点。他自编自演的反诈小品,用“重庆言子”把诈骗套路演得活灵活现,老人们笑得合不拢嘴,也记住了“不轻信、不转账”的秘诀。“小王警官这个面对面的表演式教学,比反诈课生动,比电视剧精彩!”
“难的不是怎么讲,而是如何让群众愿意走过来听。”为了让群众走进“反诈教室”、留在“防骗课堂”,王洪焱制定了一套“全天候反诈宣讲课表”,精准匹配市井节奏。
教授安全防护技能
清晨的农贸市场,他对着买菜的老人讲解“抖音会员扣费”骗局;上午的民安华福手工作坊区,他为前来制作手工的全职妈妈们揭秘刷单诈骗陷阱;下午的护学岗,他在校门口向家长学生剖析冒充老师、领取游戏皮肤等易见于学生群体中的诈骗手法;晚上的社区活动中心,他又为上班族讲解投资理财诈骗的识别技巧……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是他的宣讲台,短短三个月里,他便开展了大大小小30余场反诈宣传。
王洪焱策划的“反诈坝坝席”收到群众欢迎
百万点赞背后 平凡日常里的为民初心
一段“警察带娃哄娃”的视频今年6月在网上“出圈”:华岩派出所值班室里,王洪焱抱着一个哭闹的小女孩轻声安抚。一个未婚青年突然抱了个娃,许多同事都感到很奇怪。原来,孩子母亲临时有事外出,便将3岁的孩子托付给他。这段视频经人民日报、新华社视频号转发后,获全网点赞超500万,评论区满是“这是对人民警察最深的信任”。人民日报更是以《把人民小事当大事办》为题报道他倾情服务群众的事迹。
构建全天候的反诈宣讲格局
但对王洪焱来说,这只是他日常工作的缩影——2022年,王洪焱从业务警种主动申请到基层派出所工作,接手社情复杂的华岩新城片区。这里地处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多、商业网点多,矛盾纠纷易发。面对新挑战,他从特警的“实战经验”中探索出一套基层治理的“巧办法”——牵头组建由物业保安、楼栋长组成的“红袖标”义务巡逻队,每天在小区楼栋间巡查;在社区设立“警民联调室”,邀请退休民警、律师、社区干部担任调解员,形成“巡逻+调解”的闭环机制。
今年以来,王洪焱带领团队已化解邻里纠纷67起,其中多起“硬骨头”矛盾在联调机制下顺利解决。辖区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31%,群众安全感显著提升。今年6月,他连续一周上门调解一起生活噪音纠纷,最终让两家邻居互相理解、握手言和。当事人感慨:“王警官让我们明白,远亲不如近邻!”为调解纠纷,他学方言、说“土话”;为找走失老人,他在值班室守了整夜;为蹲守嫌疑人,他在危险角落蹲守数日……他说:“群众信任不是喊出来的,是干出来的。”
岁月为卷,足迹为笔。一次次暖心服务、一桩桩矛盾调解、一场场安全宣讲,洪焱用六年时光将“把群众当家人”的情怀,写进了辖区百姓的心里。当无数的赞誉扑面而来,他始终清醒如初。当被问及“荣誉背后是什么”,他指着派出所墙上的警民合影:“这些笑脸,就是我的军功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