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调解矛盾要跑派出所,现在在家门口就把问题解决了。晓可警官确实非同小可!”
居民们口中的“晓可”警官,是重庆市公安局大渡口区分局八桥派出所社区民警张晓可。这位扎根社区14年的“老片警”,将矛盾化解阵地从派出所延伸到居民院坝,让“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难事联动攻坚”成为现实。
![]()
张晓可带领的龙都社区“1+10+N”社区警务团队,如同一个精密运转的蜂巢共同体,每个成员都在为酿造社区“幸福蜜”贡献力量,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写下了最鲜活的注脚。
警民同心促和谐 矛盾化解有“良方”
“要是再不来气,我们可真要来气了!”今年3月,大渡口区公园尚城4幢居民因天然气停气陷入焦躁——13楼某住户因担心墙面被毁,拒绝燃气公司入户维修管道。三方僵持导致矛盾升级,居民聚集在社区服务中心讨说法。
![]()
张晓可迅速介入,与矛盾各方并肩坐在调解室,把居民、企业、公共安全的顾虑放在天平上称重,找出最优解:物业和燃气公司垫付费用,施工选在居民方便的时间,修复过程邀请居民监督。施工队仅用3小时完成管道更换与墙面修补,4幢居民用气全面恢复。
“调解不是判对错,而是找平衡。拆去土墙容易,打开群众心墙才能和谐。”张晓可说。这场因管道维修引发的“停气危机”,在民警与居民的共同努力下零冲突化解,正是社区警务团队与居民共商共调的生动写照。
多元共治聚合力 织密社区“防护网”
“多亏你们,让我的生活变了样,看着社区越来越好,心里很踏实!”今年8月,社区居民刘女士将一面锦旗送来警务室,向张晓可表示感谢。曾经,刘女士患焦虑症,家庭、邻里关系紧张。张晓可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多次上门调解、开导,用温暖助她走出阴影。这面锦旗,不仅是对张晓可个人的感谢,更是对社区警务团队多元主体协作的高度认可。
![]()
龙都社区常住与流动人口合计超1.2万人,房屋出租率超40%,人员结构复杂,矛盾纠纷多样。单丝难为线,独木不成林。张晓可号召网格员、楼栋长、物业管家、热心居民组建起一支风险隐患“问诊队”,形成中心警务区与社区警务室“点面结合”、社区民警与社会治理网格“同频共振”的工作格局,大幅提升见警率、管事率。
龙都社区警务团队通过“浸入式”走访主动“问诊”:楼栋长在聊天中发现婆媳矛盾苗头,家族长辈用亲缘纽带调解更贴心;物业管家巡查时预判停车纠纷,联动经理现场协调效率翻倍;爱宠居民代表参与宠物扰民调解,推动“遛狗牵绳”“粪便入袋”成为共识。
此外,张晓可与网格员通过“义渡平安哨”APP实时联动,形成“信息蜂巢”:网格员巡格时收集矛盾线索,拍照上传“警务协同平台”,紧急事件平均到场时间缩短至8分钟,让复杂问题不再“卡壳”;团队定期反馈调解进展,信息共享、治安共防的“平安微网”越织越密。
跨域协同提效能 多方“会诊”解难题
邻里积怨、薪酬纠纷、家庭矛盾等涉及公共秩序、经济权益与家庭伦理的“棘手”问题,直接考验基层公安的治理智慧。当矛盾升级为“硬骨头”,警务室“会诊团”迅速集结——社区民警牵头,联合司法所、律师、心理咨询师、学校老师等力量,从法理、情理、心理多维度共同“会诊”。
![]()
例如处理一起商铺租赁积怨时,团队调取历史记录找到矛盾根源,联合司法所制定租金调整的长效方案,当场化解冲突;帮助沉迷游戏的单亲家庭时,联动学校定制帮教方案,用陪伴化解隔阂,最终孩子戒除游戏瘾、成绩提升。今年,通过警民合力,40余起突发矛盾就地化解,矛盾升级为警情率下降65%;120余次院坝调解、35%的小微矛盾由居民自主协商解决、楼栋矛盾发生率下降40%……
“这里没有‘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只有共同守护家园的‘龙都人’。社区吹哨,民警报到,现在社区工作也更好开展了。”龙都社区书记赖成勇感慨道。
今年以来,大渡口区公安分局为筑牢“派出所主防”工作基础,重点解决社区警务力量不足、社情灵敏度不高、警网融合不畅、主防职责不清等现实问题,创新推出“15分钟警务圈”概念,以“1+10+N”社区警务团队模式探索基层治理的“最优解”:1个社区民警为核心凝聚向心力,10支基层自治队伍织密防护网,N个社区公益主体激活微治理。这种“蜂巢型”警务共同体既保持公安“主防中枢”作用,又通过多元主体协作,让社区警务从“管理末梢”蜕变为“服务前哨”。
如今,18个中心警务区、75个社区警务室正在大渡口区相继运行,当社区警务的“蜂巢”越织越密,基层治理的“花田”也将越来越甜。(大渡口区公安分局)
